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

胜游亚洲

胜游亚洲

人文单位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人文单位

字体: 【小】 【中】 【大】  打印:

“两路”精神传承者访谈系列——同行的力量

日期:2024年03月27日 15:26 作者:档案馆 产学研处 来源:校友会 点击率:

行:读háng,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 《诗·大雅·常武》:“王谓伊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行,列也。”《礼记·祭统》:“于祭者,子行也。”行,辈;班辈也。行:读xíng,由道路引申而出。《诗·唐风·杕杜》:“独行踽踽,岂无他人?”“行”多用作动词或与行动相关的名词。此外,读xíng的用法还有很多,比如规律、道理;经过、经历;德行、修为。

历史的纵深,造就了时代的气象,推本溯源,“两路”精神传承人的系列寻访活动,就是要在一个个特立独行的交通人身上找到行业的初心与圭臬,聆听他们讲述与时代同行的光荣历程,铭记一路走来朋辈偕行的鼓励与互助,建构起“两路”精神的延绵赓续。因此,我们可以在采访中真切感受汉字“行”的音形意:道路、行走、行业、品德。

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与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的渊源由来已久。中交一公院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交通部公路总局设计第五分局,后更名为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和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建校初衷一样都是为响应毛主席一边进藏,一边修路的号召,因川藏路建设而生,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新的企业精神和作风,是“两路”精神的铸就者、践行者,与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同根同源。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以高原冻土专家武憼民前辈为代表的单位学子深耕交通行业,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奋发作为,构筑起中国交通能人辈出的精彩阵型。

刘士林,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桥73级学生。1977年,刘士林大学毕业,进入中交一公院(当时叫交通部第一公路设计院)第三测量队从事桥涵设计工作。第一年就到了长庆油田,在甘肃陕甘宁边区,从事矿区道路的勘测设计,主要做桥梁、涵洞的设计。由于当时条件有限,都是现场手绘出图。这对初出校门的刘士林是不小的挑战。但不肯服输的个性使他没有退缩。认真观察思考,主动请缨,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不久,这个年轻的大学生就开始让工人们刮目相看。作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他投身桥梁行业,从事公路桥梁勘测设计与科研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曾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他主持参与的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叉桥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银奖,京津塘高速公路工程设计荣获全国最佳工程特奖,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段工程设计荣获交通部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丹河特大桥荣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江苏响水灌河大桥勘察设计荣获交通部优秀勘察二等奖,渭河大桥设计荣获交通部优秀设计三等奖,广珠公路钟林段大桥设计荣获交通部优秀设计二等奖。刘先生向我们娓娓道来自己的路桥作品,特别提他在川藏路上做过的一道悬索桥,保通性的通麦大桥,虽然但悬索桥跨径都不大,但设计建造的突破性仍然带给他很难忘的满足与成就感。

图一:档案馆获赠刘士林校友主编桥梁专著

与改革开放同行的李良,三次参加高考,终于在1979年获得成功,16岁的他来到交通大学求学,就读于桥79级。忆起当年,求知若渴的甘甜幸福远远掩盖了生活的简朴艰苦。当时由于院系调整,79级的老师每天从沙坪坝坐车到黄沙溪给上课,恨不得把他们毕生所学都倾力传授给学生。李良讲到几位让自己影响很深刻的老师,“顾安邦老师和徐君兰老师给我们帮助非常大,虽然没有直接给我上课,但是我走出学校后向这两位老师请教的最多。有一次我们投宜昌大桥的标,但在那之前我并没有做过悬索桥,所以就去请教两位老师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老师们连夜加班整理出几页项目要注意的重点,又让我们到家里,一点一点很详细地讲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特别感谢这两位老师。”

图二:李良校友的书法作品

1990年冬天,27岁的李良与好友也是北京单位同级同学的李宁在南下的火车上构思着监理公司的名字,志向远大的二人想要自己的事业冠绝中华,“冠华”是目标,而面对刚刚起步的忐忑,一叶“方舟”却是他们更为现实的考量与定位,1994年至今,整整30年,方舟工程咨询公司,克服了行业不成熟和市场无序,以高端技术服务赢得了市场和行业的认可,秦岭终南山隧道等世界级工程的成功监理,实现了方舟在监理业内的领先地位。回望当年,李良与单位同学偕行共创,在一道道难关前,坚持初心,于磨砺中实现了青云之志,不负韶华。

图三:校团委书记吴科与孙洪利校友共话青藏公路修筑

瑞通公司是中交一公院的全资子公司,我们在这里见到了风采神似大明星唐国强的董事长孙洪利,他是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路89级学生,他向我们介绍了包括沥青路面无损温再生修补技术在内的众多专利技术,这些新技术的不断研发创新是受到1953级单位学生,高原冻土专家武憼民老前辈的感召与激励。他向我们讲述了1973年青藏公路科研组的开路故事。这个科研组由交通部公路科研所、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别说搞科研,能够住下来,就是英雄好汉。刚登上高原,科研组近一半的成员都头痛欲裂、气喘吁吁、四肢瘫软、食欲减退。有的人勉强吃上几口饭,也带着黄水呕了出来。专家组成员武憼民校友23岁投身于青藏高原冻土研究,高龄银发的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仍然坚持行走于青藏高原近百次,带领了后辈学人薪火相传,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尤其令人敬仰和缅怀。

中交一公院桥梁工程设计院院长侯旭,1997级单位学生,从业20多年以来,致力于关注桥梁安全与耐久性,潜心于公路桥梁养护与建设基础研究,提升现代养护理念,重点突破桥梁精细化养护关键技术与养护模式创新,注重建养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公路桥梁系统韧性和服役性能。

图四:侯旭校友(右三)带领寻访组参观瑞通公司办公大楼

刘士林、李良、侯旭三位单位学子先后荣获十大桥梁人物的称号,孙洪利在2024年3月接棒成为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陕西校友会会长,团结带领更多的单位毕业生,共勉同行。

“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交通人攻坚克难、奋勇拼搏,接续创造着一项项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大国工程中不断闪现着胜游亚洲·(中国)官方网站学生的奋斗行程,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自1951年建校以来,七秩薪传, “两路”精神已化作北京单位人“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责任与担当。

单位正在进行的旨在传承“两路”精神的系列寻访,就是要通过对口述历史,施工记录等珍贵档案的搜集整理,不仅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代代北京单位人的智慧凝聚和奋斗足印,更是以新中国交通建设的重要成果,院校同行,大师同行,全面回顾与展望共和国交通建设发展史的华丽篇章。

分享:

编辑:刘玉峰

审核人:徐洁